达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主管单位 达州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编辑出版 达州市人民政府公报编辑室
地 址 达州市通川区永兴路2号
电 话 0818-3091434
邮 编 635000

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达州市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公共服务设施及精神家园建设方案》的 通 知

达市府办〔2012〕2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达州市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公共服务设施及精神家园建设方案》已研究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一二年一月二十日

达州市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

公共服务设施及精神家园建设方案

 

为认真贯彻省委刘奇葆书记关于达州要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的指示精神和市委焦伟侠书记在全市创建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动员大会上的工作要求,有效释放灾区干部群众的工作、生活和心理压力,引导灾区干部群众尽快走出洪灾阴影,逐步恢复身心健康,重塑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借鉴“5.12”汶川地震灾区精神家园重建经验,结合达州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重建理念,在重建物质家园的同时,努力重建精神家园,为灾区重建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二、总体目标

力争2012年,全面完成灾区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社会福利、就业社保、政权建设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基本达到灾前水平,确保灾区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基本公共服务。

三、具体内容

(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民惠民、改善民生为宗旨,强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恢复建设;统筹考虑城乡布局及人口分布,以政府投入为主,整合资源,适当集中,合理配置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广电传媒等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提高管理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教育。根据全市学龄儿童和教育资源分布,整合教育资源,科学选址,合理优化学校布局。小学相对集中,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尽快维修加固和重建教育教学用房和师生急需的生活用房等重要基础设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配套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所有受灾学校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将学校建成最安全、最牢固、最放心的公共服务设施,让受灾学校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回到永久性校舍学习和生活。大力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特殊学校建设工程、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等,大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提升学校办学水平。2012年规划实施维修加固校舍项目50个(渠县37个、万源市6个、宣汉县4个、开江县3个),规划维修面积3.43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117.90万元,20128月底前完成。新建及改扩建校舍项目58个(渠县26个、万源市5个、通川2个、宣汉县12个、开江县5个、大竹县8个),规划建设面积7.47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0097.50万元,201210月底前完成。迁建学校3所(渠县文崇镇第一中心小学校,达县桥湾初级中学,宣汉县土黄镇幼儿园),规划建设面积0.79万平方米,计划投资1158万元,201212月底前基本完成。校园文化建设项目18个(万源市11个、宣汉县5个、通川区2个),计划投资221.60万元。改造体育运动场项目11个,(开江县2个,万源市9个)规划建设面积2.07万平方米,计划投资539.48万元,201212月底前基本完成。购置仪器设备5500套(渠县740套、万源市3960套、开江县500套),计划投资236.91万元,201210月底前完成。附属设施建设投资819.75万元,201210月底前完成。2013—2015年规划实施新建及改扩建校舍项目18个(开江县18个),规划建设面积3.76万平方米,计划投资6470万元,迁建学校1所(开江县普安镇复兴小学),规划建设面积0.85万平方米,计划投资4000万元。

2.医疗卫生。加强市、县(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素质和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建立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疫情信息网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有效预防控制新发疾病、不明原因疾病和传染病暴发流行,全面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应对和有效处置等综合能力,确保洪灾区域不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2012年,按国家卫生项目建设标准新建村卫生室36个(达县13个,渠县10个,万源市5个,开江县8个)、总投资144万元,建设面积2160平方米。争取卫生院改扩建和维修项目6个(达县2个、渠县2个,万源市2个),总投资600万元,改扩建和维修面积5050平方米。

3.文化和广播影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图书馆主体工程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市文化馆、巴山大剧院、田园大舞台、西外新区电影院建设工作,全面完成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任务,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成率达到20%以上。

4.体育。综合考虑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完善惠民全民健身体系,坚持综合利用,确保重建公共体育设施既是群众强身健体的场所,更是大灾大难发生时群众疏散的避难所。2012年,将新建村级篮球场6个(万源市),村级全民健身路径22条(万源14条,达县2条,渠县5条,开江1条),新农村综合体体育健身配套设施4套(万源1套,渠县3套),小型农民健身广场1个(达县)。同时,宣汉县选址在巴山红军公园,建设标准网球场2片、建设西门体育休闲广场1个、建设石铁乡幸福健身广场1个。大竹县选址规划120亩建设文体艺术中心1座,其中建设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演艺中心各1个。开江选址规划30亩新建设体育活动中心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个,同时县体育场进行排危和维修工程。

5.乡村学校少年宫。规范使用中央彩票公益金,建设1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大竹县月华综合初级中学、大竹县庙坝镇中心小学、达县斌郎乡中心学校、达县管村初中、渠县有庆镇第一中心小学、渠县涌兴镇第三中心学校、万源市第二中学、宣汉县土黄镇小学、开江县回龙镇中心小学校、通川区北外镇中心校)。

6.社会福利。整合政策、资源、资金、力量,切实推动受灾地区的村(社区)阵地、敬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惠民设施建设。2012年新(改、扩)建9所敬老院,新建社区慈善爱心超市10个,完成8个市级以上养老服务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同时,对各类民政民生项目集中向灾后重建的新农村综合体和新村(聚居点)集聚倾斜。

(二)精神家园建设。把握好舆论导向,坚持对内强化舆论引导,对外展示达州形象,通过板报、标语、广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达州日报、达州电视台等市级新闻媒体要开设专题、专栏,大力宣传我市抗灾自救、灾后重建进展、成效,报道灾区的新面貌、新气象和广大灾民的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大力营造以人为本、坚强奋进、走向未来、感恩致谢的舆论氛围。

1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借鉴“5.12”汶川地震心理疏导经验,建立心理援助机制,实施心理救治、援助工程和文化抚慰工程,治疗和预防受灾群众心理障碍。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重建进程。引进心理卫生专业人才和机构,举办灾后心理疏导培训班,对工青妇干部、教师等群体进行心理疏导专业培训,提高其心理服务技巧和方法。

实施灾区群众心理疏导工程。在全市各医院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在广播电台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热线,组织心理医生到社区、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地方,开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通过受创者心灵康复、重创者个案辅导心理干预及未受创伤者心灵抚平等手段,做好灾后个体心理重建。组织、印发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帮助受灾群众走出心理阴影,促进身心健康。广泛开展灾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灾害,尽快治愈心灵创伤。通过实施受灾群众心理重建工程,培养受灾群众积极乐观精神,为重建精神家园奠定基础。

实施社区人文关怀工程。发挥社区对安定人心、增进情感、反映民意、化解矛盾、提供服务等方面的重要功能,积极构建灾区群众和谐和睦互助的邻里关系。要深入到所联系的社区(村),为受灾群众提供服务,帮助受灾群众反映民意、化解矛盾。

实施三孤人员救助工程。营造关心帮助孤儿、孤老、孤残的社会氛围,实施灾区孤儿、孤老、孤残人员特殊救助计划。积极开展心理抚慰和辅导,医治心理创伤,帮助孤残人员走出心理阴影,促进他们身心健康。采取临时安置与长期安置相结合的办法,保障孤儿的生活和学习;引导社会力量对孤老、孤残人员进行社会扶养和社会捐助,保障孤老、孤残人员的基本生活。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传统美德,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先进典型宣传活动,突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的公益广告宣传。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集结出版感恩·奋进征文作品,推进感恩教育不断深化发展,努力形成感恩报恩、文明奋进、共建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开展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启动达州市中心城区创建四川省第三届文明城市工作,开展市、县(市、区)级文明县(市)城、文明行业(单位)、文明村镇(社区)、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加强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3.繁荣文艺创作和服务。2012年,组织全市文艺工作者创作各类文艺作品5000件(部、篇)以上。其中:获国家、省、市级以上奖励作品总数达到30%以上。活跃文艺舞台,全市创作、编排舞台艺术节目300个以上,参演率达到60%以上。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和中国达州元九登高节为龙头,推动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组织送文化下乡200场以上、开展各类广场文化活动360场以上、举办各类展览活动50场以上。切实加强群众文化辅导,培训各类业余文艺人才3000人次,指导基层单位和行业系统组建业余文艺队伍50支以上。稳步推进公共文化单位免费工作,全市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单位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学习、休闲、娱乐环境。

4.促进生产就业和社保。2012年全市新增就业3.1万人,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0.8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0.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组织发放高校毕业生小额担保贷款4200万元。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2.0万人,完成农民工品牌培训2900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达到180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178亿元以上。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清欠工作,确保全市企业养老、机关事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9万、15.25万、102万、15万、16.1万、11万,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105万人。推进市社保局、市医保局整体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大厅,逐步实现社保业务统一经办的规范化、标准化。整合社保经办资源,完善业务流程,强化便民服务,不断提高社保经办服务质量和水平。市、县两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仲裁院实体化建设要达到两个100%。完成金保工程一期建设任务,全面提升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保障措施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把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精神家园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落实工作职责。形成党政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统筹协调的工作格局。

(一)健全工作机构。建立公共服务设施和精神家园建设协调小组。宣传部、教育局、卫生局、体育局、文广局、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要抽调专门力量,落实工作经费,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和精神家园建设工作。

(二)建立帮扶机制。市级联系部门对联系单位干部群众的家庭情况、生活情况、心理状况要进行详细摸底,建设详细台帐并加强跟踪管理,及时更新。要建立灾区坚持定期走访看望慰问、定期交心谈心、定期分析问题、定期解决具体困难的问题制度,有力有效有序开展精神家园建设工作。市级部门要积极协助县级部门做好联系帮扶乡镇的各项工作。

(三)落实工作责任。公共服务设施和精神家园建设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要亲自主持研究帮扶措施,亲自带头联系帮扶,亲自组织落实,并按时将开展帮扶的具体情况书面报市委、市政府。凡有工作责任不明确、机制不健全、工作不深入、措施不到位,造成不良影响的,将严格追究一把手责任。

 


Baidu
map